屏东县南州乡67岁廖元荣,堪称是手工刻章界硕果仅存的老师傅,继承家业的他精研老工法半世纪,中途虽遇上机械化转行印刷业,但至今仍手持雕刻刀持续完成这近乎凋零、无法模仿的手工章,现在订单虽少,但却越突显其价值所在。
「这些工具少说有70年了。」廖元荣看着桌上的刀具、心有感慨地说,日治时期父亲向亲戚学习手工刻章技术,随后举家从高雄林园迁到屏东南州生活,父亲靠着雕刻刀、修饰刀及推平刀在地方闯出名堂,这些工具、技术留给他了,但现在似乎后继无人。
他说,15岁开始,放学回家就是练书法、写反字、接着学刻字,日复一日就盼出师帮忙分担家计,生意好时1天可以接到10多个印章刻,但1989年雕刻机出现后,大家为了省时省工,传统手刻章走向没落,他也不得不转行,不过至今仍有顾客找他手刻印章。
「手工印章是无法模仿的。」他强调,手工印章的价值在于它是由书法写成后再进行雕刻,是机器无法模仿的,且只有手刻师傅会帮顾客算名字笔画、再以加刻接触点的方式让笔画数圆满,这就是俗称的印相体字,具有开运的潜在用意。
廖元荣目前每年平均有3至4个手刻印章订单,数量虽不如以往,但消费者都得透过层层关系、次次探访才能寻得他出手献技,他说,只要有人愿意等他慢工出细活,他就会继续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