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堂 骆芃芃
北京前门华韵非遗博览园的“金石篆刻馆”,展厅精巧别致,印屏放大样、印章原石、印笺整齐地排列,墙角的兰花、红白相间的印屏、凝腻温润的印石使古老的篆刻艺术熠熠生辉。日前,由永新华韵文化产业集团主办的“物华新韵·脉承古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北京前门举办,宣纸、十竹斋笺谱、雕塑、陶艺、瓷板画……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在这里展陈,其中当然还有十分耀眼的中国篆刻。
金石篆刻馆中展示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近年来创作的篆刻精品。同期中鸿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举办的“非遗大师精品拍卖”专场中,她的篆刻作品《千秋》《春不老》分别以30万元和28万元的价格落槌成交。这不仅显示了骆芃芃精湛的篆刻技艺和篆刻艺术的强大魅力,更预示着篆刻艺术的当代价值和市场潜力。
“篆刻是高雅的艺术,但目前市场上对篆刻作品的认识有偏颇——有些人认为石材是无价之宝,如果找篆刻家刻了,石头会贬值;其实有篆刻家的文化注入,会让这块石头拥有文化内涵,甚至将来会成为文物。”举办篆刻作品展览、参加篆刻作品拍卖,在骆芃芃看来,都是弘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篆刻艺术的有效途径。
2006年,金石篆刻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篆刻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对篆刻艺术相关法律政策、资助项目的陆续出台,让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篆刻形式构成与外延拓展工作的骆芃芃感觉一拍即合,“以非遗角度看待、保护和发展篆刻,非常有前景”。
“今天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视并给予了很多的关爱和支持,为我们保护、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更条件,我们赶上了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更注重精神层面,它永远都是‘现在进行时’,因为它永远都在创造与传承的路上。”多年来,骆芃芃在创作中对“篆刻艺术形式构成”予以了全新的阐释。她将印面、印材、印雕在意象上达到和谐统一;继而她又把篆刻作品延伸到环境、空间当中,让印章呈现得美轮美奂。她把古老的篆刻艺术创造性地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推进和拓展了篆刻艺术的表现方式。近年来,骆芃芃将印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把印章运用到茶壶上、卫星上、邮票上和标识上,为拓展篆刻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做着不懈的努力。
1994年,她首次尝试将印章“植入”邮票;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她开始广泛联系厂家,将很多篆刻家的作品放到茶饼、T恤、水杯标识上。“这次展览展出的‘曹素功墨上的中国印’,是我们4位篆刻家和曹素功墨厂合作的成果。我们知道在陶瓷、紫砂上刻印,烧制后它的缩水率会很大,印章会变小或者变形;而在墨上它的缩水率会更大。2013年,我们合作的这组中国印墨还原率在80%;这与墨厂技工能够熟练掌握时间和温度有重要关系。”骆芃芃说。
对篆刻外延的拓展,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大美篆刻”展览,从去年开始在巡展。展览方式的颠覆与探索、篆刻学科的建设、篆刻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多点开花,骆芃芃的想法是,篆刻原件也许只能有一件,但做成衍生品、普及公众对篆刻的认识,让古老篆刻艺术“走入寻常百姓家”,甚至让很多人拥有篆刻作品,正是篆刻作为非遗的生命力的展现,也是传承保护篆刻的新方向。她还要把“外延”再向“外”推——在国家级的重要活动中主打“中国印”。
2005年,中日两国在日本举办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历程图片展,骆芃芃刻了“和平友好”“共创繁荣”两枚作品;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的“热身”展,近些年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的“美丽中国”系列图片展上,骆芃芃创作的“美丽中国”作为活动标识走遍波兰、塞尔维亚、新西兰、厄瓜多尔、美国、俄罗斯、埃及、西班牙、法国、瑞士……“感知中国”“治国理政”“中国图书”等篆刻标识也频频亮相国际外交与文化舞台。“红色的篆刻标识跟随国家重要活动走遍全世界,是我的骄傲。”她说。在她看来,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印,不仅向世界传播了中国篆刻艺术,同时也会让民众和不同领域的人士更了解篆刻这门“非遗”,从而更有利于它的保护和传承。
但她仍不“满足”,仍然觉得宣传力度有限——“篆刻的宣传力度,比不了绘画,比如一枚印章和《流民图》相比,故事、色彩、尺幅、人文内涵等等都比不了,所以我考虑做系列性的主题创作,比如诸子百家警句、《论语》《道德经》警句等题材,刻30枚、100枚,一套一套的,才有影响力。”她说。
骆芃芃治印以快刀著称,她上石不需过稿,直接运刀;奏刀爽朗快捷,一挥而就;她喜欢采用“大把攥”的持刀方法,大刀阔斧、元气淋漓,粗犷中不失灵动,豪放中不失精细。她的印章风格豪迈、刚健而又典雅,章法具有鲜明的设计理念,印面意象和印文内容相契合是其的特征。在她的印中,随时可以看到“山崩地裂”“万马奔腾”“平湖秋月”“稳如泰山”的意象之美。但她仍不是一味求快,一味粗犷,“印材、章、钮的结合也非常重要,比如刻‘佳人在水一方’,我就得找白芙蓉石,用仕女和凤凰的钮;爱情题材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用虎、狮钮就不妥当,用鸳鸯钮就合适。”在多年寻求远古“铸”印的浑厚风化质感之后,现在她更致力于将个人书体风格融入篆刻艺术之中,形成统一面貌,以期充分表现“刀趣”。
她把展览看作一个窗口,一个宣扬、传习篆刻艺术的窗口。在这个窗口中,能和公众互动、又体现“刀趣”的,是她刻了一方“大吉之丙申丁酉戊戌”印,供参观展览的观众自行当场“盖章”,拿回家赏玩;“大吉”两字下,是“丙申”“丁酉”“戊戌”三个年份。“一个印,一盖,三年都‘大吉’了。”她边示范边笑说。